top of page

【疫情專欄】新冠病毒如何改變企業的未來?6 個觀察


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,衝擊所有產業,也改變多數人的生活方式,即便疫情結束,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也將不再相同。哈佛大學實用知識(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Knowledge)網路周刊以〈冠狀病毒如何重寫企業的未來〉為題,訪問了 8 名哈佛商學院教授,預測在對抗疫情的過程,以及疫情過後,公司組織、產業鏈到員工個人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。《經理人》從中整理出 6 個重點:



▎辦公環境大升級,「維護空氣品質」成優先考量


哈佛商學院講師約翰‧馬可柏(John Macomber)認為,在疫情過後,辦公室、公寓、機場、醫院和學校的設備都將會大幅改裝,以因應日後再發生類似的病毒大爆發狀況。例如機場會設置更多檢測疾病裝置,像是面部辨識、紅外線熱像儀等等,護照內寫入旅遊與健康史,這些技術也可能用在學校或是通勤工具上。


在辦公室方面,統計指出,現代人一生有 90% 時間都待在室內,因此室內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以及生產力有很大的直接影響,乾淨的空氣有助於減少發病機率。馬可柏教授預測,未來的建築將更著重在空氣過濾器等系統。

 

▎遠距工作成為新策略


在這波疫情之下,企業不得不祭出遠距工作政策,讓許多人首次體會在家工作。哈佛商學院副教授喬杜里(Prithwiraj Choudhury)就有幾點建議,首先,可以讓了解遠距工作軟體(如 Slack 或 Zoom)的人進行教學,讓大家都學會在運用科技有效率地工作,即便疫情過去了,這仍是個重要的技能,現在正是學習的好機會。


第二點是,在遠距工作的世界裡,多利用「不同步溝通」反而會比約定時間一起連線更有效率,喬杜里建議,可以多使用 Google 文件或 Slack 等工具,適用於團隊在不同地區甚至不同時區工作的時候,「我可以在上面解釋我做完了哪些部分,這樣比較不會造成溝通不良,並確保大家都搞清楚狀況」。


最後一點則是,遠距工作的公司必須建立完善的過程,讓大家有互動和社交的機會,不會感到被孤立,尤其在這個疫情肆虐的時期,更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。領導者應該鼓勵員工發展個人生活計劃,像是定期在家運動、冥想,或是與親友保持連絡。


喬杜里認為,疫情結束後,員工可能會喜歡這種根據個人需求靈活調整的工作方式,企業應該有適當的流程和措施,讓員工之後也有機會實踐遠距工作的需求。


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加里‧皮薩諾(Gary Pisano)也指出,所有的組織在這個時候都應該學到,可以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使用科技,來完成遠距工作,「我們會發現,需要面對面會議的狀況比想像中還要少很多。」

 

▎團隊變得更有彈性,企業要學會敏捷


在疫情期間甚至結束後,如何設計以及管理團隊將會變得更加重要,也就是讓工作團隊更有彈性,以因應更換成員或地點。哈佛商學院領導及管理學講座教授艾美.艾蒙森教授(Amy Edmondson)提到,接下來許多企業將從靜態的結構轉換成動態的團隊形式,想成功的話,成員們必須在團隊中感到心理上的安全,領導者必須清楚表達傾聽的意願,不論是新想法、擔憂之處甚至是壞消息。


艾蒙森認為,這波疫情來得又快又猛,劇烈變化可能只發生在幾天之內,實實在在的考驗領導者們隨機應變的能力,企業也可以學習如何更快、更敏捷地行動。

 

▎這是企業重新建立互信文化的好時機


因應新冠病毒(COVID-19)帶來的挑戰,企業需要更全面、開誠布公的對話,才能更讓管理者清楚掌握疫情造成的真實衝擊


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名譽教授麥可‧比爾(Michael Beer)指出,這時候高層必須傾聽在執行工作時會遇到的障礙,與員工互相信任和溝通,讓員工們知道高層願意聽取意見,甚至包含批評領導方式。但相反地,若是沒利用機會進行組織內部的公開對話,將不利於公司未來的長久發展。

 

▎員工將重新思考工作優先順序


隨著疫情危機持續發展,許多人日常的工作節奏徹底改變了,不再有大量的會議通知或是淹沒在電子郵件海裡,也不會有同事來打擾,是重新檢視自己的工作順序及時程表的好時機。


哈佛商學院組織行為小組人力資源管理講座教授傑佛瑞.波爾澤(Jeffrey T. Polzer)建議,可以先想想自己每天工作中「最重要的目標」是什麼?對你自己、團隊和公司來說,在待辦事項中哪一件才是第一順位?哪些其實可以刪除?思考一下項目才是你最在意,且投入了最多價值的,是特別的個人任務、管理計畫或是成為啟發他人的優秀領導者?


思考清楚後,可以與同事討論各自在家工作時可以發揮最大功能的角色,並與他人協調,讓彼此的步調一致,如此一來更可以專注在彼此認為重要的工作上,也能夠更有效率完成。

 

▎供應鏈將重新洗牌,服務業損失難收回


哈佛商學院教授威利‧史(Willy C. Shih)認為,疫情從中國爆發後,許多公司才赫然了解到自己的產業鏈有多麼依賴中國,從關鍵原料、零件到製成品皆是,甚至在過去從未意識到,原來中國是他們供應商背後的供應商,環環相扣。在疫情的混亂過去之後,企業可能會重新思考,並選擇分散風險,把其他國家當成替代方案


而在這波危機中,損失最大的還是服務業,像是航空、旅館和旅遊業,而這些產業的損失即便在疫情過後,也很難彌補回來,或是以別的方式取代。


哈佛商學院教授羅莎貝‧坎特(Rosabeth Kanter)則認為,現在正是企業跳脫舊思維,重新思考運作系統的最佳時機。有些公司太過依賴著全球供應鏈以及其他國家,在動盪的時期,容易受到一連串的牽連,而那些有強勁的利害關係人以及在地合作夥伴的公司,反而最有能力可以度過危機。



▶資料來源 /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Knowledge

▶本文作者:經理人月刊-Janis 整理.撰文

▶本文轉載自《經理人月刊》- 閱讀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