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ATD21|領導管理】領袖引導:增強信心和真實性

【ATD21|領導管理】領袖引導:增強信心和真實性
課堂筆記Virtual Stream of Daring Facilitation: Increase Confidence and Authenticity 大膽的引導:增強信心和真實性

講師:arla Iliescu, Carrie Addington
主題:Virtual Stream of Daring Facilitation: Increase Confidence and Authenticity 大膽的引導:增強信心和真實性
這一場由兩位講者(Carla Iliescu、Carrie Addington)的對話,帶給身為教育傳教士的我們,學會如何將領導者轉化為促進者,角色與技巧的道理是雷同的。
人們說:『你必須勇敢,當你在公共場合講話,你必須有信心。』
身為促進者,你必須有影響力(領導力)。你能夠在,不自信或者不勇敢的情況下、發揮領導力嗎?

勇氣是有傳染力的,我們並不需要盔甲
勇氣的相反不是恐懼(fear),勇氣的相反是盔甲(Armor)
講者一開始提到這個論點,相當有趣。
身為有勇氣的促進者,我們必須失去盔甲(loss armor)。在課堂上,若我們希望每分每秒都是正確、完美的,當太在意完美,就會有盔甲,就會防衛(armoring up)、無法『正常運作』。
身為leader,如同教學促進者,我們可能會『上台緊張』
要如何不恐懼?當我不恐懼,我才能展現自己。
例如教室裡的科技設備,當我害怕事情出錯,我會操作地非常安全。
當我不害怕,我會更加冒險使用科技,學生的體驗會比較好。
我們都知道我們能做甚麼,但有時我們不做是因為:缺乏勇氣。
如何能成為有勇氣的講師/訓練師呢?

一、面對脆弱、學習與脆弱共處
「如果你不再隱藏自己的脆弱時,其實你內在的勇氣就會湧現,它會為你帶來更多力量!將會改變你的人生」。
Vulnerability是一種情緒揭露。我們沒有人想感受這些情緒,也因此我們開始武裝(防衛)。
演講時會害怕嗎?恐懼並非我們的阻礙,『盔甲』才是,造成「斷線」:無法正常運作、做不了我們想做的。
真正改善的技巧在於,我們把重點放在:自我疼惜(self-compassion )。
你不可能做到自己沒有意願的事情,也就不可能對學生做出那樣
如果我們自我懷疑、批評他人、對我們自己不夠疼惜(compassionate),我們會沒有辦法疼惜教室裡的人。這也直指同理心(empathy)。
二、活在我們價值觀的當下
有相當多的「價值觀」存在在世界上,誠信、負責、公平、關懷、合作、效率、成長…等。
首先我們必須辨識自己的價值觀。你的前兩大價值觀是甚麼呢?
Does these define me?
Is it who I am at my best?
My personal favorite does it help me make decision?
當我們知道我們的價值觀,我們可以分享給參與者。
*使行為與價值觀一致
舉例來說,當作決定時,通常我們會依據個人價值觀,同時,自己會清楚明白,我正活在價值觀的當下。
三、建立無畏的信任
我們都想要創造安全的空間。在企業中、身為領導者、也同為促進者,以下七點能夠幫助建立信任:

1.界線Boundaries
What is ok? What is not ok?
例如:你有急事可以離開教室。接電話打擾到別人是不行的。
例如:準時出席、尊重他人
2.信賴 Reliability
要能夠言行一致。
3.當責Accountability
當你犯錯時,說出來並道歉
錯誤其實會讓我們更”人性”一點。當我們道歉,學生其實是舒服的,他們也可以降低壓力、不用太完美。
4.保密Vault
不說他人秘密、不說閒話、不要大嘴巴。
你對我說他人閒話,我知道你也會閒話我。當下可能有趣,但卻會侵蝕信任。
5.誠信Integrety
依據訓練目的性,把事做對而不是追求快或簡單。
6.不批評Non-judement
批評他人會摧毀團隊信任。
7.慷慨Generosity
相對於批評,你必須有包容的雅量。
四、學習復原
當面對失敗困境,不要陷在情緒泥沼中。
我們身為促進者,不是關於我們是否(if)會走向失敗(fail),而是關於何時(when)我們走向失敗。
你如果不失敗,你可能會有點太安全,你可能會依循所謂the best practice,但你可能不會大膽促進(daring facilitation)。
你必須學會,在失敗的當下該如何”回復”,而不是一直陷在跌落的情緒空間裡。
最後,這是我的心得:
身為教學者其實不要太陷入教學設計、流程中。回過頭思考,「你」自己是否夠成熟、夠有”勇氣”、能以”領導者”的姿態為你的學員帶來更多的學習收穫、啟迪。
講者講了很多心理層面的技巧,期許管理者、講者、人力資源夥伴們,我們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