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ATD22|學習發展】以終為始:結果導向的引領式學習策略
Bob Pike在培訓領域是世界知名的大師級講師,也是廣為人知的「the trainer's trainer」。
他在世界各地所舉辦的教學工作坊,也是以「CORE」為核心開展出60多種創意教學技巧,並隨著時間演進仍能保持彈性與靈活運用!
這次ATD22邀請到Bob Pike分享「結果為導向的學習策略」,關於L&D在設計學習體系的策略面與技術面,有哪些環節需要去注意,以此來設計出「以終為始」的學習地圖,並且引領組織發展。

▌講者: Bob Pike
▌講題: Results-Based Creative Learning Strategies
【一、培訓的目的什麼?遷移式學習策略】

開場的提問「What is Training?」 (還連問了好幾次),過程中有人提到訓練是體驗、知識旅程等,但Bob Pike將我們的想法拉回到一個核心的問題:
我們是怎麼看待「培訓(Training)」這件事?
事實上「Training is a PROCESS, Not an Event!」

培訓是一個過程,它不是一個事件。
大多數人認為只要做好虛擬課程,或是線下的面對面培訓就好,然而,早在培訓之前就已經開始,並一直持續到我們工作的成果。
一旦釐清這個概念,我們對「What is Training?」培訓是什麼的問題,有了清楚的方向:
培訓目的,是為了產生「RESULTS(結果)」。

組織支付費用給我們培訓,希望我們擁有更好的能力去解決現有的問題,或是儲備組織發展的能力需求。
不幸的是,多數的學習設計,容易忽略學習結果的重要性。
所以以結果為導向的培訓,你需要一種「Transfer Strategy」。
【二、Transfer Strategy:提升訓練成效的九宮格法】
從培訓Event轉向PROCESS,我們可以借助模型來建構訓練遷移的效益。
Bob Pike分享Mary Broad 和 John Newstrom的研究,通過九宮格表來展示一趟訓練過程,需要關注哪些層面。分別從「角色」與「時間」來區分:
1.Three critical roles三個關鍵角色:
Manager經理
Participant參與者
Trainer培訓師
2.Three critical times三個關鍵時刻:
before the training訓練前
during the training訓練中
after the training 訓練後

繪製出這張表格,我們先來思考一下,你覺得在這九個位置中,哪個位置是「Transfer Strategy」最重要的區塊。
回應到一開始提到「訓練的目的,是為了結果。」要讓培訓有結果,需要找出「關鍵人物」誰會為這培訓結果買單,以及為了達到這份結果,怎麼來設計學習流程。
Bob Pike通過對培訓移轉,列出對培訓遷移的影響序列:
No.1:Manager-經理人,培訓前
No.2:Trainer-培訓師,培訓前
No.3:Manager-經理人,培訓後
No.4:Trainer-培訓師,培訓中
No.5:Participant -參與者,培訓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