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ATD22|學習科學】如何留住員工?連接2.0:「目的」的神經科學

隨著環境的不確定性,加速人才的離職現象,怎麼留住人成為企業的重要議題。
今年atd22,邀請到Britt Andreatta來分享,關於大環境下對人才的影響因素,以及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探討,人類大腦會因為什麼樣的原因,繼續待在企業,並創造雙贏的局面。

講題:The Neuroscience of Purpose: wired to become 2.0
講者:Britt Andreatta (CEO at Brain Aware Training)
【一、離職潮背後的成因】
首先講者從一連串的報章雜誌報導引入,近年因COVID-19的全球大流行、例行事務與活動被迫改變。
此外,個人對於工作與個人因素,如:身體心理的所產生的倦怠、以及因自然或人為創傷後的成長。

Pandemic:流行疾病
Burnout:職業過勞
Routines:例行公事
PT Growth:個人學習成長
以上這四大因素,推動了人們對於個人目標的追求與渴望,進而導致歐美國家出現大批的辭職潮。
這也對管理與人資者反思,除了追求組織發展外,每位人才的發展,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因素,如何在一邊追求發展,一邊提供給人才良好的職涯環境,是這一代管理者需要面對的議題。
【二、人們願意在組織的原因】
面對離職潮的出現,我們除了看到表象的成因,背後另一種層面的探討則是,是「什麼人會留在組織?」。
Neuroscience神經科學,就像神經元(Neuron)或是DNA (Deoxyribonucleic Acid)都是被有「目的性」的線性連結。

有「目標/目的」,是連接企業組織與員工間最好的橋樑,更有不少的好處:
1.恢復速度:有使命感的人,提高腦細胞對損傷和退化的恢復能力。
2.身心健康:有目標感的人身心都較健康。
3.影響擴散:擴及他人對周邊社區健康,並減少環境上的威脅
當我們具備這些條件後,不只是讓組織更為成功,還有在組織受到環境的衝擊時,能夠具備快速康復的能力。
回到人為什麼會留在組織,很大的原因在於公司使命與目標,跟個人有關連性。
與此同時,人們對於工作的觀點,就不在於為工作而工作,而是把工作視為達成個人目標的一種作法。
【三、連接「組織」與「個人」的6大策略】
最後,講者提出6 種提高個人生活和組織目標的策略,分別為:
策略1,連結目標
幫助員工找到他們的目標。
策略2,精力投入
投入時間和精力來確定組織的目的,包括它希望在世界上創造的社會利益。
策略3,使命一致
幫助員工探索和確定他們的使命感,並與他們在組織中的工作保持一致。
策略4,排除變因
識別並解決違反組織使命與價值觀的行為,因為任何虛偽的價值觀與行為,都會破壞共同認同的價值觀對。
策略5,溝通對焦
培訓負責人和經理人需要與團隊進行對談,培養大家對目標和工作意義的認識。
策略6,溝通環境
將工作環境設計出,有助於同事之間建立聯繫的交流體驗,因為人際關係是導引出工作變得有意義的重要催化劑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