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歸屬感與
企業績效的雙贏策略

如何提升員工的歸屬感來增加公司的競爭力?從員工的角度來看,擁有歸屬感意味著大家的努力被看見、連結、支持和感到自豪。根據Kristine Ellis在ATD24上的演講「創造一個具有歸屬感的團隊文化」,Ellis的研究顯示,歸屬感高的員工中,有97%表示在工作中非常投入,93%對公司忠誠,而只有13%的公司真正準備好培養這種文化。

這些數據不僅揭示了當前企業面臨的挑戰,也為團隊實踐指引前進的方向。


講者:Kristine Ellis
講題:Creating a Team Culture of Belonging
撰文者:eHRD_研發處-產業別部 臧哲遠 代理副總監

內容摘要

歸屬感在目前工作環境裡非常重要,如何提升員工同仁在公司的歸屬感,變成當今公司重要議題之一。

根據講者數據研究,針對公司員工歸屬感進行評分及數據分析。將員工歸屬感分數分成幾個層級:

  • 最高歸屬感層級的員工:
    97% 的員工認為自己在工作很投入
    93% 的員工認為對公司很忠誠
  • 最低歸屬感層級的員工:
    54% 的員工認為自己在工作很投入
    35% 的員工認為自己對公司忠誠

只有 17% 會推薦他們自己的公司,反之,也代表 83% 的員工不會推薦自己的公司。另外也發現僅有 13% 的公司組織,有認真準備好在公司組織中培養歸屬感文化。

這些數據中顯示了同仁的歸屬感,與公司的投入度、忠誠度、留任意願和公司推薦意願都有明顯的正相關,但是卻有大量公司組織仍未重視這一塊。

根據研究,創造歸屬感文化有四個關鍵元素:被看見、被連結、被支持、感到自豪。這四個元素,能夠為員工們提供一個包容且充滿支持的工作環境,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工作。

四項元素:

  1. 被看見:這是員工感受到他們的貢獻被認可和重視的關鍵。領導者應了解每個團隊成員的獨特性,並透過公開表揚或私下認可等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謝,這種做法能夠提升員工的自尊和工作動力。

  2. 被連結:建立強大的團隊連結感可以透過團隊建設活動、員工資源小組(ERGs)以及定期的非正式會議來實現。這些活動不僅能增強團隊合作,還能幫助員工建立更深的個人聯繫。

  3. 被支持:來自同事和領導者的支持對於員工的表現至關重要。定期的一對一會議、明確的工作目標和指導,以及授權自主性都是增強支持感的有效方法。

  4. 感到自豪:當員工以公司的使命、願景和價值觀為榮時,他們更能夠感到與公司的目標保持一致。藉由制定並傳達明確的團隊目標和願景,確保團隊價值觀與公司價值觀一致,有助於促進這種自豪感。

如何制定一個計畫,且能包含上述四個元素是非常關鍵的。短期之間需要確定具體行動,以增強團隊的歸屬感。同時規劃長期計畫,用以維持深化這種感覺。持續的努力和有意識的行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。

旭聯研究中心觀點

我是一位程式設計師,在學時就聽到學長分享畢業工作的情況。他們開玩笑說自己就像是在一個大型機器裡面,扮演一個小齒輪,每天就只會無止境地轉動著,每天也只會接觸到身旁其他的小齒輪。究竟這台機器在做甚麼、用途是甚麼,他們也不在乎,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顧好自己的轉動就好。雖然學長只是在開玩笑,但已經深深烙印在我的腦海裡。

目前自己已經是主管階層,可以理解同仁的歸屬感非常重要。同仁擁有了歸屬感,可以提高工作的滿意度、工作產出,並提高團隊的凝聚力。更重要的是,讓同仁知道自己為何而努力,而不是認知到自己只是一顆小齒輪。

我目前已有將講者的概念融入我的工作當中,透過不定期的 Team building 活動,以及每月的績效面談,透過這些簡短的對談,讓同仁們了解目前公司的方向,以及他自己在公司目標中所扮演的角色,不僅支持他的工作進度,也讓他感覺到自己有被看見、被連結,更讓他感到自豪的參與其中。身為管理階層,未來也會持續地將這四個元素納入我們的策略中,致力於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感受到被看見、連結、支持和自豪的工作環境!

掌握人才發展最新消息!
歡迎加入 sunKOL 的行列!大家做伙來 sunKOL !!

App Store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jlXy8y

Google Play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MRYjAm

從心出發:
建立團隊歸屬感文化

快速變遷的工作環境,如何讓員工感到被重視和認可。員工的歸屬感不僅能提升個人的工作動力和創造力,更是打造高效團隊和穩定企業文化的基石。這正是 Kristine Ellis 在 ATD24 演講《Creating a Team Culture of Belonging》中所探討的核心主題。


講者:Kristine Ellis
講題:Creating a Team Culture of Belonging
撰文者:eHRD_產品發展處-產品部 范家豪 代理副總監

內容摘要

1. 歸屬感的重要性:

  • 歸屬感能讓員工在工作環境中表現得更真實,感受到被尊重與認可。
  • 同儕關係的支持和鼓勵,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。

2. 決策過程中的開放性和信任:

    • 開放和信任的決策過程能增進員工的歸屬感,激發他們的創意和解決問題的動力。

3. 個人經驗與歸屬感:

  • 當員工感到被傾聽與重視時,會產生正向的能量,反之,則會失去動力。例如:小時候成績不好被同學排擠,讓人感到沒有歸屬感,而進入惡性循環。

4. 領導者的職責:

  • 優秀的領導者應該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,尊重每個成員的意見和想法。
  • 不適當的領導風格或負面經歷可能會影響員工的信任感和歸屬感。

5. 建立連結的活動:

  •  組織團隊建設、郊遊、志工日等活動能增進員工之間的聯繫,創造共同的經驗和回憶。例如:每週四早上進行30分鐘的咖啡日活動,不談工作只談論生活趣事,增進夥伴間的團隊關係。

6. 文化的影響:

  • 具有相似興趣的員工聚集在一起,培養信任和連結的文化,能減少員工流動率並提高生產力。

  •  當員工感受到重視時,他們能夠自由地做自己,並將最好的想法帶到工作中。

結語:

Kristine Ellis 提出,透過創造一個鼓勵互相連結和尊重的工作環境,能夠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動力,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整個組織中重要的一部分,從而提升整體工作效率和滿意度。

旭聯研究中心觀點

這個主題讓正值職務交替的我,深刻的感受到在工作場域中建立歸屬感文化的重要性。作為公司的團隊成員,我十分理解能被公司真正看見和重視的感覺,對於提升工作動力有著巨大影響。在一個充滿歸屬感的環境中,我們能夠自主的表現自己,自由的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議,並能與同事建立更深的連結。

影片中也提到了:「開放和信任的決策過程」也給了我很多感觸。當每個人的意見都受到重視,並有機會參與到決策過程中時,員工會感到更有價值,更願意投入到工作中。這樣的文化不僅能夠建立團隊歸屬感,更能夠增進團隊之間的合作和互相信任。

此外,影片中也提到了建立連結的活動,例如:透過與同事共同參與各種活動,我們不僅能夠建立更緊密的關係,還能夠共同創造美好的回憶,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歸屬感和團隊凝聚力。

最後,這部影片讓我意識到一個歸屬感文化對於創造一個積極、穩定和高效的工作環境是多麼的重要。作為公司的一員,我也希望可以促進這種文化的建立,並積極參與到創造一個更加賦有歸屬感的工作環境中。

掌握人才發展最新消息!
歡迎加入 sunKOL 的行列!大家做伙來 sunKOL !!

App Store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jlXy8y

Google Play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MRYjAm

避免動機管理中的誤判:
動機科學提供3個解決方法

如何激發員工動機?ATD24演講中Susan Fowler解釋了動機科學的重要概念,並指出教練過程中常見的三大誤區。

Susan通過具體案例,展示深層動機的重要性,並介紹了「Spectrum of Motivation」,幫助我們理解不同類型的動機及其對工作表現的影響。


講者:Susan Fowler
講題:How Coaches Sabotage Motivation and Three Fixes from Motivation Science
撰文者:eHRD_產品發展處 楊金和 總監

內容摘要

Susan嘗試解開一些複雜的動機科學,並將其整合到自我領導方面的工作中。
她指出,在Coach過程中容易踩到的「誤區」有三個:

  1. 不問「為什麼」。
  2. 假設人們瞭解自己的動機。
  3. 建立在不穩定基礎上的動機。

Susan分享了一個故事:在一次公開活動上,有一位名叫Sunny 的年輕人,很有自信的認為金錢是他唯一的動機來源。但透過多次反覆地詢問「為什麼」之後,Susan 幫助他發現了更深層的動機並不是金錢,而是因為他感恩父母對他的栽培與愛,所以努力工作賺錢回饋父母。

接著,Susan簡單介紹了「Spectrum of Motivation」:透過”SELF-REGULATION”(自我調節)為縱軸,”PSYCHOLOGICAL NEEDS”(心理需求)為橫軸,標示出”Inherent”(內在的)、”Integrated”(整合的)、”Aligned”(認同的)、”Imposed”(強加的)、”External”(外在的)、”Disinterested”(無趣的)這些動機類型的相對位置。

一份工作研究報告指出,管理者認為部屬的首要動機來源是金錢。公司組織也以為員工離職是因為薪資給得不夠,卻未探究背後真正的動機與原因為何?

多數人其實並不了解自己的行為動機,因此,每個人都需要透過持續的教育與引導。

Susan接著介紹了心理學很重要的三個基本需求:選擇、連結和能力。她認為人有自主性,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了自己的一天。並透過上面這張圖片說明了人員為什麼會辭職或者選擇「安靜離職」的三個主要原因:

  1. 缺乏自主性和彈性 (Lack of autonomy and flexibility)
  2. 逃離有毒的文化和無意義的工作 (Escape a toxic culture and meaningless work)
  3. 對成長和學習機會的渴望 (Desire for growth and learning opportunities)

當我們在Coach時,我們想要取得進步,期待所指導的人員能有一個”Aha!!”或突破,並希望他制定出行動計劃,以便我們能夠協作,創造新的目標、配置資源並解決問題。然而,實際的問題在於你所Coach的人員動機不理想,導致前面這些努力都將如同在沙灘上建造城堡一般,最終都將分崩離析。

講者認為滿足基本心理需求是可能的解決之道:做出與你自己的價值觀一致的選擇,並與目標聯繫在一起,將有助於成長與學習新技能。

演講的最後,Susan 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:

原本以為擁有優異的成績與健康的身體,卻意外發現一個腫大的淋巴結;醫生最初認為只是感染,但最終透過電腦斷層確診為癌症。這對她來說無疑是震撼的消息,但她選擇以積極的心態面對,運用自己所提倡的動機理論,選擇以平和、感恩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挑戰!

Q&A中,Susan提出了她認為教練(Coach)、導師(Mentor)和領導者(Leader)之間的差異,覺得也挺受用的:

  1. 教練(Coach):教練與被教練者之間的關係是短期的,專注於達成特定目標或提高技能。教練的主要目標是激發個人的潛力,幫助他們達到最佳表現。
  2. 導師(Mentor):導師和學員之間的關係通常是長期的,具有持續性和深度。導師全面分享知識和經驗,為學員的職業發展提供指導,並從分享過程中獲得滿足感。
  3. 領導者(Leader):領導者雖然關心同仁的發展,但他們的首要責任是確保組織的成功。

旭聯研究中心觀點

旭聯科技長期致力於人才發展領域,透過多年的數據累積進行分析,不斷優化和提升產品設計,幫助學習者發現並挖掘內在的學習動機,讓學習者能夠持續學習與成長。

人力資源部門應提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,創建社群或小組學習活動來增強學習者之間的連結,或是設計挑戰和成就系統來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和能力。利用數據分析評估員工的動機和滿意度,能夠更精確地了解員工的需求與問題,並及時調整管理策略和措施。

Susan的演講再次提醒了我們:應著重在提升員工的動機「質量」,而不是單純增加動機的「數量」。不要依賴外部獎勵來激勵員工,而是要深入了解並培養員工的內在動機。透過理解和培養員工的內在動機,同時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,企業可以創造一個更具激勵性和支持性的工作環境,從而實現更高的員工滿意度和生產力。

掌握人才發展最新消息!
歡迎加入 sunKOL 的行列!大家做伙來 sunKOL !!

App Store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jlXy8y

Google Play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MRYjAm

賦能集體智慧
共同創造人機協作文化

如今快速變遷的時代,AI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機會與挑戰。

Edith Tiencken與Karin Goettsch在ATD24上所分享的主題「Empower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: Co-creating a Culture of Human-AI Collaboration」,帶給我們對於人類與AI協同合作的新啟發。


講者:Edith Tiencken、Karin Goettsch
講題:Empowering Collective Intelligence: Co-creating a Culture of Human-AI Collaboration
撰文者:eHRD_營運處 林家正 副總監

內容摘要

在正式的主題開始之前,主講人Karin透過線上問卷工具來調查線上的與會人員一個問題:你用什麼方式來使用AI ? 在文字雲中出現很多用法,大多都以內容或大綱的產出、創意的發想、腦力激盪等的應用,甚至有人在聊天室的對話框說他透過AI來協助他寫大學報告。

然而,講者也提到三個觀點關於AI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改變與影響:

  1. 變革我們未來勞動力的準備度:這衍生了很關鍵的問題,例如我們可以用何種方式來彌補AI比人類做的更好的部分? 另一方面,人類在那些技能作的比AI更有優勢?
  2. 面對AI科技的浪潮,所觸發的好奇心、興奮、恐懼或焦慮:這觸發了我們內心的感受,也有可能因此而不敢去透過AI來協助目前所遇到的問題。
  3. 我們的能力正被接受挑戰:因應AI的浪潮來襲,除了要重新再培訓技能、展現出敏捷性,也需要具備成長型的心態。

這也意味著我們要如何讓人類能夠更快、更容易、更有彈性地思考。

而AI在HR的可能應用,在SHRM今年初所做的調查,有超過60%以上受訪者表示AI可以在組織上可以有效率的應用,同時對於協同合作改善的可能性也持高度的樂觀,也有近八成的人認為接下來的五年,AI將會提升在工作場域中的重要性。

講者也提出了透過AI如何應用在T&D(Training & Development)的方式,包含:

可提供量身打造的學習體驗、透過聊天機器人(chat bot)提供全天候的訓練支持、透過混成的AI教導(mentoring) 來引導員工的職涯與訓練規劃,以及透過LMS系統來進行自我評鑑以及相關的績效回饋等。

或者可利用 AI,改革目前的 L&D 計劃,創造一個持續學習的文化。

講者在這邊也提倡的是以開放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未來的趨勢,可以與AI一起協同工作,以共同面對任何的挑戰。並將AI人工智能視為一種輔助工具,以提升我們的能力,對未來的工作場域產生影響力。

然而,我們也需要記住,AI人工智能並不能取代我們所有的工作。在許多情況下,我們的直覺,創造力和人類的情感智能是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。

同時目前也有AI產出的假新聞、抄襲等不實內容。因此,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平衡,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能力,同時也保留我們作為人類的獨特優勢。

旭聯研究中心觀點

自從去年ChatGPT橫空出世,人資從業人員也開始會擔心自身的工作是否會被AI所取代。記得去年在中國ATD聽到某位講者提到的觀點也不謀而合,取代你的不是AI 而是會用AI 的人。懂得運用AI的優勢,其實就會扮演一個協助者的角色。

講者在這次的分享中也提到,Don’t boil the ocean, start with a small one. 與其在面臨各式各樣的AI工具所帶來的焦慮感,何不轉念擁抱這樣的變革。而且可以試著設定自己的AI發展路徑,選擇適合你自己的AI工具,然後試著善用以人為本的技能與AI工具一起進行協作,以及如何正確的對AI下指令(prompt)或許會達到更好的成效。

在我們面臨如此多的變革和挑戰時,我們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自身的能力。我們需要評估我們的強項,並理解我們如何可以最好地利用這些優勢。同時,也需要清楚目前的弱點,並尋找方法來改進或補充這些領域。

在這個過程中,人工智能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工具。我們可以利用其強大的運算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,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和工作。通過這種方式,我們可以找到新的方法來提升我們的效率,同時也可以找到新的創新方式來提升我們的工作品質。

在這個充滿挑戰和機會的時代,我們需要擁抱變化,並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新的可能性。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決定。讓我們一起努力,協同AI共同創造一個我們都期待的未來。

掌握人才發展最新消息!
歡迎加入 sunKOL 的行列!大家做伙來 sunKOL !!

App Store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jlXy8y

Google Play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MRYjAm

從歐洲洞察:
技術與數據驅動的人才

現今數據驅動的世界中,技術與人才發展的結合變得尤為重要。本次ATD24講座「歐洲洞察 – 科技與數據驅動人才:新動態學習環境」匯集了四位來自歐洲的專家,包括MyLearningBoutique的創辦人Dr. Thilo Eckardt、荷蘭阿姆斯特丹政府創新學習與發展主管Carlijn Kreik、比利時歐洲氣候基金會的人力資源主管Evelyne Van Vosselen以及dbrownconsulting的執行合夥人David Brown。

他們將分享如何利用大數據、AI技術和雲端工作模式來優化人才發展策略,並探討HR與IT協作的重要性。


講者:Dr. Thilo Eckardt, MyLearningBoutique / 創辦人
Carlijn Kreik / 荷蘭阿姆斯特丹政府 創新學習與發展主管
Evelyne Van Vosselen / 比利時歐洲氣候基金會 人力資源主管
David Brown dbrownconsulting / 執行合夥人
講題:Insights from Europe panel – Tech and Data-Driven Talent: The New Dynamic Learning Landscape
撰文者:PISB_研發處-軟體開發部 陳嘉禾 研發經理

內容摘要

本場次邀請四位專家針對「技術與數據驅動人才發展提出想法與見解,讓科技與人類更為結合獲得雙贏」,以下共分為六個構面摘錄。

1. 如何使用大數據?

1.1 讓數據轉化成HR可以實作的見解。

1.2 勇於實驗新技術、保持開放態度:若想要了解新技術與AI,就必須勇於嘗試。企業或組職內部需要一種不怕失敗,並勇於再次學習的文化氛圍。

1.3 獲得高階主管的支持:對AI持有開放心態並有意願去支持導入。人資部門要勇於走出舒適圈,多與IT部門、數據分析師等單位進行交流討論,更能促進技術的落地應用。

1.4 克服恐懼:AI技術正引起這世界產生巨大變革,過程中難免會有恐懼、抵抗,我們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,因為大家的起點相同,成功在於迎接挑戰並適應變化!

2. 技術集成挑戰與轉型問題

2.1 統一資料管理:AI技術在這兩年有巨大的變革,但內部使用時仍需使用經過清洗後的資料,以確保流程的完整與一致,然而,多年的發展與人員輪替常會導致多版本文件,AI難以辨識最佳解,因此需要重新梳釐與統一組職內的數據資料甚至是數據設施。

2.2 集中數據管理:需考慮將數據集中管理,組職內的資料常分散各地,需要更多跨部門合作來共同解決。

2.3 雲端工作模式:將傳統的地端工作模式轉變為雲端模式,我們會使用各種數據來協助處理工作,更需規劃讓同事間聚集討論,調整步驟達成共識,要求更高的工作協作下,相對更具挑戰性。

2.4 HR與IT協作:HR和IT部門持續合作,打造更多資料基礎,讓AI訓練提供更完整的工作流程模式。

3. HR部門對AI的抵制情緒與恐懼

3.1 強調人本理念:HR以人為本,主管們必需讓同仁知道,導入AI不是為了要取代任何夥伴,而是為了增強團隊能力。

3.2 成功個案運用:應用成功案例讓同仁了解AI的優點和效率,AI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並非是個可怕的怪物。

3.3 平衡目標:企業和部門需設定遠大的目標,同時要注意短期目標和發展,避免捨近求遠。

3.4 技術為人服務:強調技術是為了服務和幫助我們,並非針對個人,提醒同仁「科技始終來自與人性」。

3.5 提升使用體驗:使用體驗上越舒適,恐懼越少,效果就越好。

4. 用數據說故事說服管理階層

4.1 數據驅動的決策:數據可以揭示事實,但讀數據的你要有洞察力和敏感度,才能從中發現關鍵資訊。

4.2 AI與領域知識結合:AI能夠提供多項統計分析,但仍需要相應的領域知識來判斷數據意義,並將這些關係建立在視覺圖表內。因此,對應的領域知識很重要,有了AI仍需不斷學習。

4.3 發現數據中的新關聯:經驗豐富的L&D人士可與AI合作,從數據中尋找相關性與關聯,發現新奇點。透過視覺化圖像提出假設並進行回溯測試,進而再發現更有趣的關係點。

4.4 實際成果的展現:數據分析應直接從收入上升或成本下降得到實際回饋,或以隱性效果的方式達到降低風險。強調數據趨動的貢獻並做出干預措施,讓目標明確,並證明新方法能比舊方案更有效。

5. 快速整合個人計畫需求與公司目標

5.1 提供發展機會:給同仁多種機會,強調職涯是自己的故事篇章,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打造專屬的美好旅程。

5.2 主動管理職涯:不論大小公司,管理職涯發展應更主動。傳統被動的學習方式需要被轉變,AI提供更多的主動學習機會和主控權。

5.3 AI與LMS系統結合:AI結合LMS系統後,如同NETFLIX或其他串流媒體,能自動推薦課程與技能,幫助員工在多技能的社會中取得更多的發展,將個人再與企業目標結合。

5.4 保持平衡與人情味:在系統學習與發展中,保持人情味和心理健康平衡,靈活應對,增加社交參與,根據數據來關注未來技能與方向。

5.5 AI帶來機會:AI不是威脅,而是提供給你更多的機會,來做到個性化發展(註:講者是有用比較重的語氣強調 “超”個性化 )

6. AI完善LMS:識別技能差距與預測培訓需求

6.1 預測技能需求:LMS應基於你的需求而提供課程,AP能「預測」你需要的技能來提供給你相應的課程,讓你更有效完成各項工作。

6.2 開放與成長:LMS不應孤立封閉,需要持續調整成長。運用AI過往實驗的成果,創建各種關係圖和關聯,加以推動新想法,讓資訊間不斷的連結發展產生共嗚。

6.3 整合個人數據:透過各式各樣的個人資料(例如社交行為或休閒偏好)來提供更多資訊,讓系統選擇與判斷產生更佳的識別與預測需求。

6.4 AI人才配對機制:結合多元的外部資訊,幫助管理層更容易選擇人才,提高包容性亦或達到多元化目標化。(註:講者提到歐洲政府尋找人才上,猜測可能不像台灣有這麼多的管道,不易找到多元的求職資料)

旭聯研究中心觀點

各專家學者們呼籲擁抱AI、全民AI,應該把它視為工具、助手甚至是同事,但並非是將工作全權交由它來負責,我們需要保有能力做判斷,尤其是AI也跟人類一樣,會有錯誤、會產生幻覺。因此,對應的領域知識,我們本身還是要不斷成長與精進。

從四位講者的討論交談間,能觀察出「政府」與「企業」在AI導入做法上還是存在差異:

政府機構相對需要很謹慎地來導入,要找出可實做的單位,避免因出錯而成為新聞焦點,造成公民問題或危機;企業導入上也建議不要一步登天式的全面導入,同樣是建議培養「前導者(Pilot)」,將實作經驗與成功案例逐步擴散出去,此外,加入些許誘因更能讓同仁提高配合度!

歐洲政府正在定義更多法規來保護公民與組職(註:目前已有GDPR-一般資料保護規則,最嚴格個資法之一,允許使用者可以要求完全刪除資料,並需要妥善嚴密保護資料,否則將面臨驚人的罰款),相比之下,歐洲政府較為謹慎,不像美國這麼創新開放,主要目的是想避免因過多決策錯誤而需要緊急修正。

AI不是要打破或破壞我們的世界與生活,而是來幫助我們減輕工作負擔、省事省力,但請不要迷失自我,要保持身心理上整體的平衡、保持學習熱情以及維持人性化的一面,請記得,我們面對AI最大的優勢就是溝通與思考!

掌握人才發展最新消息!
歡迎加入 sunKOL 的行列!大家做伙來 sunKOL !!

App Store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jlXy8y

Google Play ➡️ https://reurl.cc/MRYjAm

Scroll to Top
返回頂端